透视深圳文博会:未来发展要关注三个重点
今日看点
5月16日至5月20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博会”)在深圳举办,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并且吸引了50个国家和地区的132个机构前来参展。深圳文博会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五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这其实是全国文博会的一个缩影,从稳步成长期迈进了成熟发展期,文博会的下一个阶段仍要继续深耕内容、增强品质。
一、文博会的三大特色
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展会,深圳文博会在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文化+”新业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纵观深圳文博会十五年的发展之路,它无疑是成功的,且独具特色。
1
平台作用凸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深圳文博会作为政府和企业展示、交流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的综合平台,从一开始就创造性地构建了“政府办会、企业办展、市场运作、打造平台”的市场运营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以市场为导向,以交易为核心,汇集优秀的文化产业项目和产品,精准对接参展商和采购商,促进优秀文化创意成果的转化。文博会通过发挥平台对接整合作用解决了企业间的供需问题,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同时也激发了文博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也催生出一批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引领着文化产业创新之路。
2
集聚效应彰显,联通区域发展要素
深圳文博会创新地运用了“1+N”展会运营模式,以主会场为核心,周边分布众多分会场,彼此之间互相补充。而这些分会场也基本都位于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深圳借助文博会的平台优势,充分利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在文化产业众多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
创新氛围浓厚,提升产业发展内核
文化产业作为创意经济,创新是其发展的关键。文博会犹如“蓄水池”,吸纳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秀的文化人才,带来了丰富的创意产品和全新的创新理念,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深圳文博会重点聚焦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引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文化+”新业态的发展。诸如以华强方特、华侨城为代表的文化龙头企业,引领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的新趋势。同时,借助文博会这一平台,开启了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趋势,有力激发了文化市场活力,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助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二、文博会的五大特点
1
品牌影响力、知名度、认可度持续加深
在我国振兴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下,深圳文博会应运而生。文博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在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影响、交易成果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打造了自身的特色品牌。这也就意味着深圳文博会需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与使命,不仅要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且要成为助力中华优秀文化品牌和产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
历届文博会参展商增长趋势图
历届文博会分会场数量变化图
历届文博会海外专业观众增长趋势图
2
展览更具专业性,主题展馆更加多元
在“文化+”的融合创新领域中,深圳文博会做出了自己的实践,从“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到“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并且从最初的以形象展示、招商引资为主,发展到现在呈现出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的趋势。
一方面,展馆的主题更加多元。从首届文博会的两个主要展区(数字电视产业展区,以及平面主流媒体、出版印刷精品展区)发展到第十五届文博会的9个展馆。尤其是本届文博会特别设置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馆”“一带一路·国际馆”等主题展馆。这些主题展馆的设置都紧密地契合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另一方面,为了瞄准对标世界一流的展会,提升文博会的组展质量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深圳文博会需要构建一流的专业化服务体系。针对这一要求,深圳文博会也已经迈出了实际步伐,并走在了国内前列。
3
文化产业发展“检阅台”作用更加凸显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透过深圳文博会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现状以及各领域的发展现状。总的来看,东部地区以“文化+科技”为主打方向,瞄准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上海展馆突出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等主题,主推文化科技融合项目。中部地区已经开始突围,不再单纯着眼于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开始着眼于内容的提升,并加强与科技的融合。湖南展馆以“创新”作为关键词,展出了数字出版、数字教育、媒体融合等现代科技与文化传播融合发展的项目。西部、东北、西南地区则依然聚焦于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与地区其他产业门类进行融合。虽然融合发展的质量参差不齐,但部分省市表现亮眼,如宁夏展馆着重展示了文旅融合和“文化元素+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果,重点推介了“媒体+文旅+创意”的新模式。
4
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深圳文博会的一大使命就是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的高端展示和交易平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要真正肩负起这一使命,不是简单地增加海外展商的参展数量,而是让海外参展商真正认可文博会,并达成实际的贸易交流合作;同时,国内各参展机构也需要通过文博会走出去,让国际社会愿意更多地了解熟知认可中华文化。本届文博会依托“一带一路·国际馆”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国内参会人员与海外参展机构在文化艺术、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领域进行了交流合作。另外,分会场也进一步突出了国际化特色。松岗国际艺展中心、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等分会场依托各自主题,积极呈现了国际化的新艺术、新文化、新科技。
5
线上线下交易渠道更加多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升级,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将成未来的主流趋势,文博会也紧跟潮流,拓宽线上线下交易渠道。以往网上文博会平台主要依托PC端,在打造线上交易平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忽视了移动端平台的建设,而“文博会+”小程序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移动端的短板。这不仅为优秀文化企业提供了一个高端的对外贸易与投资信息交流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的可信赖的文化产品采购平台,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全时全域的沟通桥梁,还有利于真正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文博会。
三、文博会未来发展的三个重点
深圳文博会在取得亮眼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方面应该引起我们思考:在文博会搭建的文化产业平台愈加丰富时,构成文博会主体的参展商、观众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助力文博会迈上新台阶?
1
丰富展陈形式,增强互动性
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展览,不仅能够很好地呈现展览的产品内容,而且可以在感官上激发参展人员的兴趣。本次文博会中部分参展商在展陈形式上较为单一,缺少互动性。如何在既定的展览区域内,丰富互动形式,提升观展人员的参与感、沉浸感、体验感,这将成为参展方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2
优化提升参展商结构
文博会多元的展览主题可以提升展览的交易效果和品牌影响力,但如果为了追求“大而全”,降低了对参展商的资格审核,反而会影响展览的内涵提升。因此,在对参展商的资质进行详细审核的基础上,还需要整体优化提升参展商的结构,在切合主题的基础上实现丰富多元。
3
加强配套学术活动的针对性
文博会不仅是一个博览与交易的窗口,还是一个举办专业研讨活动的平台。这些配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博会的活动类型,避免了文博会朝着“大集市”方向发展。因此论坛主题设置是否有针对性、体现专业性,是衡量文博会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增强配套学术活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才能在多元化观点的碰撞中为文博会“锦上添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来源:
深圳特区报,《十五年,文博会为文化产业腾飞插上“翅膀”》
END
责 编 | 曹 峰
美 编 | 张园园
推荐阅读